據介紹,中國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流派:一是北京派,代表宮廷藝術,取材厚、大,表現皇室題材,工藝精美,不計工本材料;二是蘇州派(包括嘉定), 工巧薈萃,講究文人氣息,多取材蘭亭雅集、東坡遊赤壁等題材,用料次於皇家;三是廣東派,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,以花卉為主,用料較薄。中國歷史上,犀角雕 刻工藝在明清達到高峰,現存的亞洲犀角雕刻作品絕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作品。亞洲犀角絕跡後,非洲犀角取而代之,則是在清中葉以後,大多是為了貿易,作來料 加工。此外,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質,還要看製作年代、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筆。
亞洲犀與非洲犀的4個區分
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亞洲犀牛角之分。目前,亞洲犀牛已經滅絕,因此亞洲犀角格外珍罕,價值高於非洲犀牛角;從藥用價值上說,亞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數十倍。所以,如何區分亞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,就顯得格外重要。鑒別方法之一是看犀牛角,黑犀、白犀、蘇門答臘(撒馬利亞)犀這三類有雙角,爪哇、印度犀則是單角。印度獨角犀的角,由於數量極少,價值極高,非常珍 貴。三種亞洲犀角中,最長的是印度犀角,最長的有20多釐米,東南亞犀角次之,蘇門答臘犀角最短。二是形狀比較特殊,角上有縱向紋路,類似甘蔗,橫斷面則 呈“栗米紋”,底座呈馬蹄形,最適合製作馬蹄杯,角的前後有“天溝地崗”。三是藥用價值高,有腥味。老作品有的已經有幾百年歷史,也有的皮殼上了漆,但只 要在毛料上摩擦,就能聞到一股香味。四是亞洲犀角質地半透明,在光照下呈瑪瑙色。還可以從犀牛的皮膚上進行區別,印度犀牛的皮膚上清晰可見深深的折痕,就 好像穿了鎧甲一樣,而非洲犀牛的皮膚則比較光滑,沒有折痕。
犀角器觀賞5要點
一、刻工。精細入微,佈局完美。一般而言,人物、動物圖案優於山水、花卉、禽鳥圖案,人物、動物、祥禽瑞獸圖案優於規整且常見的螭龍圖案。
二、材料。質地光澤瑩潤,顏色不能太深。亞洲犀角呈火紅色,非洲犀角呈灰白色且透明度高。
三、題材。雕者一般會挑選自己最拿手的題材,同時也要應材料的形態、大小來決定刻什麼,通常會採用大眾都喜歡的典故,寓意吉祥的題材。
四、年代。犀角雕不是年代越早就越有價值,相反,年代較早的雕工不及明、清朝代時精細華麗,只要年代不低於18世紀便可接受。
五、作者。犀角雕上有作者留款的,即名家作品,如有題詩句的,與犀角雕的背景相映成趣,則更為難得。一般有名家留真款字的,百中無一,購買時要看清楚是真款還是後仿的。
《再談犀牛角》—一篇值的研讀的文章
作者:張學洪
事實上,市面上號稱印度犀牛角制品,但具備印度犀牛角獨有“芝麻點”特征的微乎其微……南海水犀在叢林中演化,所以個頭小,角也小 印度火犀在草原演化,所以個頭大,角也較大。
南海水犀活動範圍多在叢林深處的沼澤區,所以其犀角外皮演化出防水的“膠性”,印度犀棲地幹燥,所以火犀角外皮不帶“膠性”(因此火犀角的外層風化皮顯得很容易吸水,曬幹易裂,這也是水犀角和火犀角的差異處之一)。
亞洲犀牛角表皮特征是有俗稱的“竹絲紋”,雖然細膩但非常清晰,這正是由於角中的豐富色層烘托的緣故。
唐代劉恂曾清楚描述,蘇門答臘犀是嶺南當地產的毛犀的鼻角(蘇門犀是最古老的犀牛種類,其存在歷史超過亞洲大陸版塊形成歷史),現在壹般稱蘇門犀的前角為 “亞洲香犀角”。它外型上“窘束而長”(指體型較瘦直,最長至60公分),其特點是“膠性”特別大,具“竹絲紋”紋理,由於太細膩所以不十分明顯。這支角 最重要的特征要數它的香味,十分突出明顯。